逝去的光芒 - 第七章: 過去, 現在與未來的Olympus

Olympus由Kodak CCD走到Panasonic CCD, 再由CCD轉到CMOS, 發色的轉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 但當中的是廠方調色理念的轉變還是感光晶片影響?

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旗艦型號(E-1, E-3, E-5, E-M1)去觀察Olympus的調色方式.

從E-1 -> E-3 -> E-5 -> E-M1, 首先觀察到它們都是以濃厚而豐富的色彩見稱, 可以見到Olympus是十分著重暗部的色彩去營造扎實感, 從而造出更明顯的光暗對比, 陰影投射感, 強烈帶有對比鮮明的立體感, 在充足光源下影像特別吸引.

E-1 -> E-3: E-3的發色就像用CMOS的方式去表現Olympus的色彩, 略略帶點微黃的色調, 當影植物時特別明顯, 另外E-3偏向較喑色階, 相片帶有較沉及暗調的感覺(E-1也有一點這樣的傾向, 但E-3更明顯), 即使是天氣非常好的晴天下亦表達不了陽光氣色, 這與感光晶片的寬容度亦有著一定的關係.

E-3 -> E-5 -> E-M1: 首先是E-3到E-5的轉變, Olympus可能意識到雜訊是一個首要解決問題, 但這不是Olympus能控制(Olympus沒有能力生產硏發感光晶片), 所以從影像處理方法入手. 用一些比較取巧的方法可以令相片看上去更乾淨明亮, E-5改變了E-3略略偏黃的色調, 改用了較為偏冷的色調, 亦減少了暗部色階的比例(暗部是雜訊最明顯出現的地方), 整體上更鋭利乾淨, 但個人感覺到失去了氣氛及親切感, 色彩亦較前代淡薄了, 多了一份不熟悉的Olympus冷感, 去到E-M1的情況更明顯, 再而感覺到更為陌生.

新一代的m4/3 Pro鏡發色亦不同了, 暗部的厚實感減退了, 換來的是鋭利和更鋭利, 過份鋭利是側面表示暗部層次不足. Olympus是正在轉變中, 不只是機身, 鏡頭亦是, 鋭利是雙刅劍, 多一分就實在太多了, 4/3的用戶一直都在留意這點. 得鋭利失色彩, 這就等於少了一個最重要的Olympus優點, 這正是老用戶覺得現在Olympus比以往失色的地方.

P9097991

Olympus還有機會拍攝出這種濃郁發色的相片嗎?

P9097985

天上的雲的層次, OM藍, 這樣的色彩, 踏實的感覺, 令我著迷.